發布時間:2024年05月30日 來源:本站 作者:管理員 點擊率:[] 次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近年來,我院積極探索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以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動學生更好了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2023年秋季學期啟動了“探尋紅色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研學活動,今年開學以來,持續開展此項活動,實現了2023級學生全覆蓋,參與學生達2000余人。5月12日,200余名學生在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的帶領下,來到本學期紅色研學的最后一站——娘子關,陽泉市娘子關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百團大戰·磨河灘戰斗舊址紀念館布展大綱主要撰稿人梁吉勇為研學師生進行了全程講解。
同學們滿懷崇敬地走進了百團大戰·磨河灘戰斗舊址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2000多平米,展陳面積近1000平米,由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專業團隊設計,整體展陳運用了伸縮式投影幕、半景畫、全景畫多媒體演繹等新技術手段,共分為三個院落,總體分設為《百團大戰 震驚中外》《亮劍血戰 英勇悲壯》《抗日英烈 流芳百世》《鋼鐵意志 英雄連隊》《賡續傳承 開創未來》五個部分。紀念館里,一個個雕塑、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真實、客觀反映了戰士們英勇抗戰的故事。
血戰磨河灘的故事發生在百團大戰期間,在面對日軍數量和裝備的絕對優勢,晉察冀軍區五團一營一連戰士堅守3天,擊斃日軍200多人,800多名日軍被死死地牽制在磨河灘村。一連官兵在連長鄧仕均的帶領下,血戰三晝夜,全連145人僅有17人生還。磨河灘戰斗結束后,晉察冀軍區授予五團一營一連“血戰磨河灘鋼鐵連”稱號,鄧仕均被授予“特等戰斗英雄”稱號。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時,“血戰磨河灘鋼鐵連”的旗幟飄揚在武警徒步方隊中。血戰磨河灘鋼鐵連的旗幟,繼承了紅軍的優良傳統,凝聚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展示了時代的繼往開來。同學們紛紛表示要永遠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隨后,同學們來到中國傳統古村落下董寨村領略跑馬排民俗文化。講解員講道,“這里是晉冀咽喉,山西人經娘子關出省的必經之路。歷史上,這里的居民戰時守關御敵,平時習武務農,民風淳樸,剽悍剛強。村里每年農歷正月十六舉行的民俗活動——跑馬排,源于古代驛馬馳騁。這種“疾馳”逐漸演變為現今展示村民力量與技巧的春節民俗活動。2021年跑馬排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精彩的跑馬排活動成為下董寨村文旅業的一張靚麗名片,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當地政府以非遺項目帶動、整合傳統村落、借助當地龍潭峽谷獨特的地質資源,走出一條非遺聯合發展、文旅深度融合的創新之路,實現村民增收、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的多贏局面,成為當地鄉村振興及非遺產業化發展的一個新標桿。通過參觀,同學們切身感受到中華文化所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表示要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自強。
本次紅色研學活動設計了五條線路,選取陽泉市博物館、陽泉1947文化園、百團大戰紀念館(碑)、狼峪抗戰遺址、七亙大捷紀念館、馬山軍事會議舊址、紅24軍成立大會舊址、張家垴抗戰文化園、“晉東小延安”辛莊、西南舁大西莊“六一五”慘案遺址、藥林寺利華制藥廠舊址、娘子關血戰磨河灘舊址紀念館、石評梅故居等近20個實踐點開展現場教學。7個系22個專業52個班級的2035名2023級學生參加了研學活動。學生以現場演講、制作視頻、拍攝照片、制作PPT、撰寫觀后感等方式反映研學成果。參與現場演講學生50余名,制作研學視頻10余部。通過帶領學生走進陽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使同學們更直觀的感受歷史,深刻理解與體會崢嶸歲月中革命先輩敢于斗爭的奮斗歷程和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激勵同學們銘記歷史,繼承先烈遺志,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弘揚者、實踐者,奮發圖強學習,技能成才報國,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