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態

當前位置: 首頁 >  > 陽職新聞 > 語言文字工作

2023全國兩會·語言文字聲音(一)


發布時間:2023年03月14日  來源:本站  作者:管理員  點擊率:[] 次

2023年3月5000余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赴京參會。他們肩負人民重托,在首都北京共商國家發展大計,暢談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領域的熱門話題。其中有不少有關語言文字工作的真知灼見。兩會期間,我們將分期展示部分代表、委員對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傳承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推進全民閱讀等工作的發言,與您共同聆聽兩會上的語言文字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
推動甲骨文數字化工程建設

120多年來,已經發現將近16萬片甲骨,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藏,是進行大數據應用技術處理的基礎。但是這些數量巨大的甲骨文分別收藏于國內外博物館、圖書館、科研機構、高校等至少174家機構,無法從“物理形式”中把甲骨重新集中起來進行研究。建議盡快啟動甲骨文數字化工程, 在甲骨文出土地安陽殷墟建設甲骨文數字化平臺。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載文字的原始面貌,是甲骨文數字化工程實現永續保存與傳承的目標。以三維建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甲骨文數字化工程,將為甲骨綴合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可以有效提高綴合的效率和成功率。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梅兵

完善中文字符集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

由于當前中文字符集建設的不足,作為傳統文化基本載體的歷史文獻在數字化傳播中存在話語障礙。古文字字符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古文字形體原貌來表達的,可以稱為原形字,其作用是支持古文字在數字平臺上以原貌呈現傳播;另一類是用今日通用的楷體字來表達的,一般稱為隸定字,其作用是以今天的通行楷字來轉寫古文字進行數字化傳播。前一類古文字在目前的通用電腦字符集中沒有收入;后一類也有相當大的比例處于盲區。字符集中古文字的缺位造成了最具歷史厚度的中華文化資源的網絡盲區,建議加強中文字符集建設的整體規劃和協調管理,實現中國標準的統一編碼,增強中文字符集的國際影響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王燦龍

針對“文字失語”,年輕人要避免養成網絡依賴

雖然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終端的普及客觀上造成人們使用語言文字的機會大大增加,但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大多是零散的、即時的,碎片化和電子化問題比較嚴重。長此以往,不利于個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也影響學習和工作。針對“文字失語”,年輕人要避免養成網絡依賴,尤其對學生而言,最初的閱讀和寫作訓練要全面系統、科學規范,練就扎實的基本功,不能一開始就依賴互聯網和手機等智能終端。家長和學校要切實負起責任,正確引導孩子使用互聯網和手機,而且有必要加以適當控制,互聯網和手機占用的時間多了,系統性閱讀和寫作的時間就少了。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蒙曼
解決好“我要讀書”的問題

如何更好地形成全民閱讀的濃厚氛圍,更好地推動讀書活動?首先要在心里解決“我要讀書”的問題,再用最合適的方式讀起來,在閱讀中結交朋友,在閱讀中帶動他人。科學和技術越是發展和進步,就越要重視讀書。因為讀書不光能給你知識,還能幫你感受春花秋月,幫你判斷善惡是非。從讀書方式的選擇上看,無論是“讀”還是“聽”,只要人與書建立起了聯系,那就是讀書。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既可以參加親子閱讀、專業閱讀,也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主題讀書活動,與大家一起交流切磋。“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中華民族具有耕讀傳家、詩禮傳家的優良傳統,相信在每個人的參與和推動下,我們一定能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

 

 

 

 

 

文章來源:學習強國號“中國語言文字”